路邊的經典——珍藏美好回憶的日野大客車
相信在許多90后的記憶里,總有那么幾款童年時期印象深刻的車。對于熱愛商用車的小編來說,童年時坐過最好的大巴即是這款經典的日野大客車。90年代沿海開放地區(qū)的長途旅游大巴都是這種豪華商務班車,另外在大公司、政府等單位也能見到其作為班車的身影,在路上總是左搖右晃地跑。近日一個偶然的機會,小編有幸在某個角落邂逅了這臺老驥。
前風擋的兩片玻璃造型復古,雨刮也設計成了對刮形式,可以看到風擋正下方設計有玻璃水噴頭。
轉向燈和示廓燈集成在一起,早期的車型還是四圓燈,到了后期為了適應潮流都改成了四方燈。
大燈旁暗格內藏有備胎升降裝置,備胎就在車頭正下方,插入專用的手柄后轉動就能使備胎升降。
三級登車踏步每一級皆覆有斜紋鋁合金防滑板,車門是氣動助力的自動門。
光亮如新的電鍍把手卻隱隱透出一份歷史的厚重感。
右下角連接車門與氣缸的結構已經不知所蹤,緊急柄在緊急情況下拉出后可手動開啟車門。
這輛老車最后的年檢日期是2015年,也就是說這輛車應該是在1995年上的牌,算是最后的一批車了,留到現在非常不容易,希望有愛車之人把它收藏了。
窗外還下著小雨,而我的心情也隨著天氣變得沉重。
駕駛區(qū)域和同期的日野大鷹卡車如出一轍,沒有過多的裝飾,簡單實用是日系商用車的特點。
里程表的數字停留在了60萬公里,正值壯年卻逃脫不了被強制報廢的命運。
獨立冷暖空調由日本電裝公司出品,令人驚訝的是空調竟然帶有自動恒溫功能,這個功能放到現在的國產大巴上都能大吹特吹,何況是一輛20多年前的老車。
控制車門開合的開關和空調面板同樣設置在離司機左手最近的小工作臺上,方便司機操作。
控制燈光的組件并不是常見的按鈕,而是老式的金屬撥桿。
發(fā)動機熄火開關,向外拉出即可斷油從而熄滅發(fā)動機,那個電子技術還不夠成熟年代大型柴油車的標配之物。
司機位座椅帶機械彈簧減震,長長的手剎車和換擋桿直插入地板。
負責傳遞動力的是一臺5前進擋變速器。
CD收音機、音響和彩色電視機等娛樂硬件該有的都有,一樣不落。
發(fā)黃的車頂和這輛老車見證了他們所走過的滄桑歲月。
車內的座椅幾乎都被拆除,改成了民工的宿舍。雖然已經停止行駛數年,但卻依然在以另一種形式延續(xù)它的使命。
小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車里淡淡的木頭味道、柔軟的減震和舒適的坐感。
乘客有48個座位,加上導游座和司機位,準乘人數應該是50人。
最后一排座椅沒有拆除,靠背可獨立調節(jié),扶手帶有煙灰缸。復古的梅花座套配合白色枕巾令人懷念。
HINO已經褪去了原色,藍色絲帶卻還在隨風飄揚。
三段式(前、后段槽型大梁,中段桁架結構)底盤和全車空氣懸掛是日野RU大客車引以為傲的資本,當時的那種日系大巴車是直接進口過來的,底盤和動力系統(tǒng)均按照國外高等級公路客運要求設計,所以底盤 到動力到乘坐環(huán)境都是不錯的。車子開起來之后除了后排噪音稍大之外,整體感覺就像是坐在一艘搖搖晃晃的大船上,低速走坑坑洼洼的國道每過一個坑,車身都要來回晃幾次,沒坐過的人不太能體會到這種神奇的感覺。當時好多人不適應那種晃晃悠悠的感覺,在轉彎的時候客車會向一側傾斜,底盤幾乎要檫到地面,對于容易暈車的人來說就是噩夢,每次一上車司機就忙著發(fā)嘔吐袋。而當高速行駛時車身卻能穩(wěn)穩(wěn)當當地緊緊抓在公路上風馳電掣。
可惜現在很難見到這種亮瓦了。
行李艙實際可用空間不是很大,多數空間被各種設備所占據。
據說這輛車有兩個油箱和兩個發(fā)動機,其中一套油箱和發(fā)動機是專門供給獨立空調運作的。
與同時期日系卡車一樣醒目的燈組,還是原廠出品,外側有一圈電鍍件保護,遠看粗獷簡陋,實則精致耐用。
前后保險杠與卡車一樣直接和大梁相連,容易發(fā)生剮蹭的保險杠兩端有橡膠包裹,中間牽引鉤上方清楚地標明了其極限載荷。
打開發(fā)動機艙,可以看到左側是空氣濾清器,冷卻水箱在發(fā)動機正上方(可以不開啟發(fā)動機艙蓋加注),右側是中冷器。
搭載的是日野H07型直列6缸后置臥式發(fā)動機,臥式發(fā)動機活塞水平運動作功,同期日產UD客車也有這種設計。好處是降低發(fā)動機倉高度,使車廂內部空間利用率更大,乘坐舒適性更好。缺點也有,那就是后軸負荷較大,不利于整車操控穩(wěn)定性。
駐車制動并不是作用在車輪上的,而是作用在傳動軸上的中央制動。在變速箱后方與傳動軸的連接處有一個制動盤,通過與駕駛室手剎連接的鋼索將拉力傳動到制動盤,從而實現駐車制動。
發(fā)生緊急情況時太平門絕對是后排乘客逃出生天的太平之門。
拆下后被丟棄在一旁的座椅,期待還能有再重新裝回去的那一天。
這可是當年滿街跑的大鷹啊!那特別的加速聲浪,巨大嘎嘎的響聲(幾乎所有的日系重型車都是這樣的加速聲)中體現的澎湃動力和歐洲重型車的加速聲是有很大的區(qū)別(歐系的是清晰寧靜的響聲,沒有日系的嘈雜,體現出低轉速的強勁動力)。前幾年偶爾還能看見一兩輛老日野在街上跑,曾經飛馳的大紅鷹,可惜現今也都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從技術狂歡到安全合規(guī) :2025上半年自動駕駛融資進入“場景閉環(huán)”新周期
- 2 智駕技術戰(zhàn):特斯拉、華為、理想、小鵬和比亞迪,誰才是未來?
- 3 最嚴輔助駕駛新規(guī),兩部門再劃監(jiān)管、宣傳紅線
- 4 一文看全:中國智能電動部件企業(yè)“圍攻”慕尼黑
- 5 名爵翻身把歌唱?搭載半固態(tài)電池,全新MG4大定39分鐘破萬
- 6 ADS 4推送在即,華為乾崑憑什么率先奪下L3的“橋頭堡”?
- 7 尚界新車16.98萬起!鴻蒙智行“四界”齊發(fā),第二階段拼什么?
- 8 今年已過3/2,新勢力們的銷量目標還不到一半
- 9 “紅海”市場依然有新“花樣”,2025成都車展重磅SUV全面看
- 10 輔助駕駛出海、具身智能落地,稀缺的3D數據從哪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