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三巨頭布局出“分歧”,誰能先到下一站?
在國內智能音箱賽道,歷經幾年的角逐下最終只留下了“三大玩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在今年以前,“三強”前進的腳步也都趨近一致,發(fā)力家庭IoT場景、擴大硬件生態(tài)圈、加碼內容生態(tài)建設。
2020年成為一個拐點,“三強”在戰(zhàn)略布局層面出現了一些“分歧”,阿里的天貓精靈,開始趨向于進一步的內容以及硬件擴張;小米的小愛同學則還在“死守”IoT控制的閥門;百度的小度已經開始尋找新的“破圈”模式。
從整個市場大環(huán)境而言,智能音箱依舊處在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但以頭部玩家的戰(zhàn)略布局來看,行業(yè)顯然已經步入了一個分叉點,“差異化”已經不止是在產品端得到體現,品牌對于產品的認知也逐漸開始出現“差異化”,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技術博弈還未到頭,智能音箱的“底座”還要怎么建?
當下,在討論智能音箱產品時,目光焦點大都還集中在產品硬件本身,可硬件已經遠遠不足以支撐起一臺智能音箱。
1、除了拼價格、拼內容,還要拼什么?
智能音箱的“百箱大戰(zhàn)”依舊歷歷在目,2017年開始,火爆的賽道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玩家”,有傳統(tǒng)硬件廠商、有內容生態(tài)玩家、有家電品牌、當然也有百度、阿里、小米等一批互聯網品牌。
為什么最終活下來,且活的好的會是百度、阿里、小米?互聯網巨頭背后“龐大的商業(yè)生態(tài)”是一部分,敢于為智能音箱貼上“新標簽”是另一方面。
特別是去年開始,小度、天貓精靈逐漸撤銷補貼,智能音箱需要一個新的點來吸引用戶,于是我們看到,最先動起來的正是他們。
百度在交互模式上做創(chuàng)新,從語言交互到人臉、手勢和眼神,圍繞交互層模態(tài)做得越來越多;天貓精靈在產品延伸上做文章,推出了“智能音箱+化妝鏡”等產品;小愛同學則依舊是緊抓AIoT這一把手,兩年內持續(xù)擴大了自己的生態(tài)閉環(huán)。
這種創(chuàng)新節(jié)奏上的領先,讓小度、天貓精靈、小愛同學在“百箱大戰(zhàn)”中笑到了最后。但說到底,這些創(chuàng)新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在比誰更能讀懂用戶需求,誰更能把握市場痛點。
這個節(jié)奏一直延續(xù)到了現在,拼場景、拼服務依舊是品牌競爭的重頭戲,然而又不同于先前的競爭,現階段智能音箱的服務也好、場景也好,對于技術的依賴更加明顯。
例如,在交互環(huán)境中,對于語義的理解將直接影響用戶體驗,在內容層面,知識圖譜方面的結構深度,也將直接影響內容輸出。
2、走向“高門檻”后,智能音箱回歸人工智能
在一些消費者心目中,智能音箱一度淪為低廉的代名詞。原因是彼時智能音箱賽道的門檻實在太低,許多品牌自己只需要出個LOGO,代工廠就能滿足生產,收割市場的態(tài)度讓行業(yè)門檻越來越低。
時過境遷,當智能音箱的交互能力、算法能力以及服務能力被廣為熟知后,消費市場對智能音箱產品有了新要求,即“從標準化內容提供,到精細化服務產出”,而這一要求也直觀地呈現在了銷售數據上。
據Canalys發(fā)布的2020年Q1智能音箱出貨量報告顯示,小度全品類出貨量370萬,在占據國內第一的同時,國際排名超越谷歌升至第二。
有一說一,小度為何能多年蟬聯國內銷量第一,百度整體技術賦能的作用功不可沒。相比天貓精靈和小米,小度智能音箱產品幾乎收獲了來自背后百度AI生態(tài)全部力量,語音交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鴻鵠芯片、軟硬一體化等等技術的加持,直接將智能音箱產品拔高了一個層次。
天貓精靈在銷量上緊隨其后,同樣得益于阿里“達摩院”的技術支撐,AI語音芯片、阿里云IoT等等,讓天貓精靈得以立足當下。
而與百度、阿里相比,小米在AI上的能力顯然所缺甚多,所以小米在技術玩法上也尤為與眾不同,其所依靠的“封閉式生態(tài)”,讓小愛同學對于AI等技術的依賴性降到了最低,但顯然小米的玩法利弊參半,也為小愛同學能不能持續(xù)跟上小度與天貓精靈埋下了隱患。
無論如何,當前智能音箱已經完全歸回到了技術層面,進一步的市場服務能力、場景擴張能力現在都與技術捆綁在了一起,AI已經成為智能音箱的“底座”。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